在2020年11月20日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南寧市馬山縣的藍淋家庭榮獲“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稱號。
藍淋家族經營的壯美坊壯繡手藝廠是首批壯族刺繡、壯族服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是承載優秀民族文化記憶的“活化石”。壯美坊專注於用傳世手藝詮釋現代慢生活美學,藉以百年的傳統壯繡技藝代代相傳,致力於活化民族壯繡自然雅樸的形態,擅長運用麻棉、天然絲等原生態材質織就秀美作品。
藍淋家庭位於馬山縣城,大家庭融合了壯、漢、瑤、布依4個民族。1998年,藍淋與家族兄妹一起成立壯美坊壯繡手藝廠,通過生產與保護,讓瀕臨失傳的千年壯族刺繡技藝得以煥發新的生機。藍氏家族祖上就有經營染布繡花及縫製日常衣物的傳統,從老祖母、外祖母再到母親,都是壯族刺繡、壯族服飾和家紡縫製的高手,多年來在坊間都贏得了好口碑,從小的耳濡目染讓兄妹們萌發了延續這門技藝的願望,祖上留下的美不勝收的壯繡服飾、家紡等日常物件,更是讓他們堅定了要去保護這門手藝的決心。到藍淋這一代,壯族刺繡及壯族服飾技藝的傳承已是第五代,2014年這“活化石”級手藝被自治區級非遺文化中心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藍淋兄妹經營的家族壯美坊人員各有分工。藍淋,壯族刺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廣西工藝美術大師,負責壯繡技藝的傳授與技術的轉換;三妹藍軻,壯族服飾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負責縫製技藝的傳授與調整;大哥藍然與四妹藍茜設計專業背景,負責產品的設計及風格定位。“保持傳統精華,融入當代審美意識”成為家族經營壯族文化產品的價值理念。藍淋的大嫂王華琳是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專業教授,國家教指委設計類廣西主任,也被壯繡的美深深感染,對產品理念和藝術品位的提高、傳統美與當代美有機結合,她都給了很多建議,同時也把這些廣西傳統民族文化帶到課堂,帶給更年輕的學者,讓壯繡成為省級科研項目,並參與到壯繡在東南亞各國的技藝培訓和文化傳播。2012—2014年,項目研發的系列作品榮獲20多個省部級、地廳級專業獎項,部分優秀作品入選省級展覽,數件作品獲得德國國家博物館邀請展品收藏、廣西民族博物館收購及收藏。2019年家族投稿設計作品“錦繡起航”徽標,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大慶徽標,刺繡作品“錦繡前程”作為60大慶廣西對外宣傳片“相約廣西”的核心視覺畫面,繡坊圓滿完成了大慶的多項紀念品設計生產製作。合作讓家族的兄妹姐妹更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寶貴、和睦家庭的重要,常言道“家和萬事興”,和諧的家庭讓他們更安心地傳播這份民族驕傲。
兄妹們的壯美坊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積極服務地方,為馬山縣2000多名農村婦女開展刺繡技藝培訓,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55件錦繡系列作品代表廣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作品受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進行巡展,受到國內外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好評與關注。(南寧日報記者史夢婷通訊員何旻)